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>民生图文>文章详情
难忘军旅 战友情深——高淳战友京城欢聚纪实
2025-06-07 来源:民生中国网
作者丨陈太栋
六月的北京,湛蓝的天空下,处处绿意盎然,繁花似锦。古都仿佛也以最明媚的姿态,迎接着远道而来的特殊客人。2025年6月6日,位于石景山的“徽味馆”内,弥漫着别样的温情与激动。这里迎来了一支充满荣光的队伍——来自江苏南京高淳的“感恩军营旅行团”。

分别二十多年的原北京军区涞源某部的老战友甘胜爱、孙介军等一行十六位战友和军嫂,千里迢迢来到首都北京,看望曾经在部队同共生活、战斗的老战友。陈太栋代表在京战友热情接待了旅行团一行。

久别重逢的喜悦,瞬间点燃了现场。一声声熟悉又带点陌生的名字被唤起,标准的军礼依然有力,紧握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。二十多年的别离,仿佛被这炽热的相见瞬间蒸发。陈太栋代表在京战友,用最朴实也最滚烫的话语,表达了对“旅行团”的热烈欢迎:“老伙计们,回家了!今天,咱们的军营,就在这儿!”话语未落,掌声与欢呼已响成一片。

畅谈往事历历在目,难忘军旅生涯,更恋战友情谊。战友们拥抱握手、敬礼问好,说长道短,欣喜若狂。相见如同部队探亲归来,心情无比激动,彼此抒发部队和退伍后的家国情怀。
盛宴未启,情谊已浓。掼蛋桌旁,瞬间围满了兴致勃勃的老兵。洗牌、切牌、出牌,动作或许不如当年敏捷,但那份争强好胜的劲儿和彼此间的默契调侃,却丝毫未减。牌桌上妙语连珠,争论声、欢笑声此起彼伏,空气中弥漫着轻松快意的氛围。此情此景,恍然将时光拉回当年连队活动室,官兵同乐,其乐融融的画面在笑声中清晰再现。

座谈发言如同严肃又温情的“班务会”。每一位战友站起身,报出当年的部队番号、职务、姓名时,腰杆依旧挺得笔直,眼神庄重而认真。当“老班长”、“老排长”、“老文书”这些久违的称呼再次响起,岁月的尘埃被拂去,青春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。他们深情地追忆着同吃一锅饭、同举一杆旗的火热军营生活:新兵连的摸爬滚打,演习场上的尘土飞扬,边关冷月下的持枪守望,还有那离别时站台上无声的泪水和铁轨旁久久挥动的手臂……每一个片段,都饱含着对戎装岁月的无限眷恋。

时光流转,不变的是军魂。退伍后,他们如同种子散落在祖国的四面八方,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书写着奋斗的篇章。座谈会上,他们倾心交流着“第二战场”的奋斗历程——有在商海沉浮中坚守诚信的创业者,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,有在社区服务中发光发热的热心人,也有含饴弄孙、享受天伦的温情长者。无论身份如何转变,那份在军营熔炉里锻造出的忠诚、坚韧、责任与担当,始终是他们人生最厚重的底色。他们的故事,就是一部部“退伍不退志,退役不褪色”的生动传奇,在时代的画卷上刻下了属于共和国老兵的不朽印记。军嫂们在一旁静静聆听,眼中满是理解与自豪,她们是军人背后最坚韧的力量,此刻也是这深厚情谊的见证者与守护者。

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。临别之际,战友们整齐列队,在“徽味馆”前留下珍贵的合影。相机定格的瞬间,一张张刻满风霜却笑容灿烂的脸庞上,洋溢着对青春岁月的无悔追忆和对战友深情的不舍眷恋。有力的手臂再次紧紧相拥,千言万语化作最朴素的叮咛:“保重身体!”“常联系!”“下次再聚!”阳光洒在他们身上,仿佛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荣光。

“军魂永驻!青春万岁!”这铿锵有力的口号再次响起,不再是年轻时的激昂呐喊,而是历经沧桑后对信仰与情谊最深沉、最庄严的宣告。这声音,穿透了京城的喧嚣,回荡在每一位老兵的心间,也必将伴随着他们,走向更远的未来。这跨越山海的相聚,不仅是一次深情的回望,更是一次军魂的再凝聚,一次精神家园的温暖归航。这份在烽火岁月中凝结、在时光长河里沉淀的战友情,已然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珍贵、最闪亮的勋章。
陈太栋(右)与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(左)合影
作者简介:陈太栋,江苏人,军人出身,正团级转业到北京北方工业大学,任工会主席。江苏淮安人,中共党员,大学文化,高级策划师、高级工程师、高级政工师。中国商业发展中心理事、全国职工双创指导专家、中国诗歌学会会员,北京高校产业协会理事、北京异地商会第六联合党委专职党务工作者。现任北方工业大学老党员先 锋队队长、北京淮安企业商会书记。著有《毓秀抒怀》、《大学生安全教育》、《全民国防教育读本》、《“老山沟”情怀》(诗集)等专著,撰写军内外学术文章三百余篇。
编审丨大帅